親愛的您好:

謝謝你打開這封信。

這起電子報,想和你分享以下幾個科學議題,以及我們如何在這些議題上,和媒體、科學家合作,讓公眾閱讀到重要的科學資訊。

  • 諾貝爾頒布生醫、物理、化學獎,這些研究為何獲獎?有多重要?
  • 碳費公布日期在即,趕在此前,科學界還有一些建議。
  • 聯合國宣言呼籲解決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台灣可以怎麼做?
  • 著名神經科學家研究被質疑造假,會造成什麼影響?

不想錯過這些科學議題背後的重要資訊,就一起看下去吧!
每天20元,讓一個重要的科學議題被看見
回顧諾貝爾生醫、物理、化學獎線上解析記者會

每年的諾貝爾獎是媒體的一大挑戰,記者們需要迅速掌握得獎研究的實質內容並訪問到相關專家,再轉譯為大眾可以理解的新聞,這任務重要卻艱鉅。

我們認為,舉辦諾貝爾獎解析記者會,除了能讓記者更快獲得適合報導的資訊,也是一個好機會,能讓大眾在日常新聞中看見科學研究,也看見台灣科學家在同樣領域耕耘的心血。從2021年開始,每年,我們都會在諾貝爾生醫、物理、化學獎公布得獎研究後的一小時內,找到適合的台灣科學家,以線上記者會的形式,解析獲獎領域,並且翻譯官方新聞稿。

2024年的諾貝爾獎解析,請點擊連結閱讀:
生物醫學 微型核醣核酸獲諾貝爾生醫獎 專家:開啟心血管與神經退化疾病新藥研發的方向https://smctw.tw/17755/
物理 人工神經網路獲諾貝爾物理獎 專家:是生成式AI的重要原理 https://smctw.tw/17764/
化學 預測蛋白質結構獲諾貝爾化學獎 專家:大幅減少研發成本增加準確性 https://smctw.tw/17785/
聯合國宣言呼籲解決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
台灣怎麼做?

抗生素是現代醫療中極其重要的藥物,但不當使用可能帶來抗藥性問題,使抗菌藥物無效,難以阻止或治療感染,更增加疾病傳播、惡化與死亡風險。抗生素的抗藥性,已經成了世界級難題,而在台灣,政府預計114年將投入台幣2億元,設定5年內的目標之一是成人用抗生素用量減5%。

不過目前要達成這些目標,需要哪些條件?實際執行時可能會如何影響醫療團隊與一般公眾?我們邀請了研究抗生素、抗藥性微生物的科學家回應這些疑問:https://smctw.tw/17730/
台灣終於首次公布碳費,
但討論需要持續進行

台灣政府在10月7日舉辦的第6次碳費費率審議會中公布了台灣碳費的首次徵收費率。但碳費制度需要討論,這不只是怎麼徵費、徵費多少的問題,更涉及徵費後應當如何使用碳費收入、是否影響物價、是否考慮台灣的國際貿易角色做更多長遠的考量,也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我們在10月3日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了兩位經濟學專家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

會後新聞稿請見:https://smctw.tw/17737/
著名神經科學家研究被質疑造假,
將有何影響?

上個月,一位記者Charles Piller(查爾斯.皮勒)在報導中提及,著名的神經科學家Eliezer Masliah(艾利澤.馬斯利亞)發表的多篇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研究可能涉嫌造假。目前調查仍在進行中,但該領域深受各界重視,考慮到類似的報導可能會帶來的公眾疑慮,我們邀請了研究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機制與藥物的專家釋疑:https://smctw.tw/17701/

同一位記者在兩年前揭露過另一位科學家的研究造假行為,我們藉著這兩起事件的報導,錄製了一集Podcast,歡迎來聽: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20ftk8f08hk01ukdxpi9px4/platforms
用每天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我們走得更遠
謝謝你的支持並且看到這裡。

SMC作為獨立的非營利組織,你的關注和支持都很重要。你可以訂閱我們的Podcast,追蹤臉書InstagramThreads,留意我們的最新科學傳播工作以及活動資訊。你也可以透過小額定期捐款支持我們,不論是單筆還是定期定額,對我們的組織運作來說都無比重要。

科學的事,我們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