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您好:

謝謝你打開這封信。剛剛過去的一個月,我們發佈了4篇專家意見,舉辦1場科學溝通講座,上架6集《科學有媒有》,這期電子報,繼續向大家呈現科學溝通的各種模樣。

本期電子報摘要:
  • 歡迎報名3月實體活動:可以改變社會的「科學公關」
  • 研究發現新病毒,和Covid-19一樣可感染人類細胞,如何看待這研究?
  • 新研究:大腦中的微塑膠,比肝腎還多?
  • 關注公聽會:政府第三階段溫室氣體管制目標
  • Deepseek出世,促產業發展及資安問題討論
每天20元,讓一個重要的科學議題被看見
這個科學溝通角色可以改變社會,
但也許我們了解得太少

在台灣,除了發新聞稿,你可以想像大學公關室的其他工作是什麼呢?在英國,「科學公關」可能是科學傳播領域最靠近輿論風暴的角色之一,科學機構公關可攜手科學家,用充分的科學證據,改變媒體輿論的方向。

3月19日晚上,我們想藉英國SMC創始領導人費歐娜執筆的科學公關必讀本《是炒作還是真相?》,認真聊聊這個在台灣容易被大眾忽視、卻獨具傳播影響力的角色。

除了借鏡英國SMC與科學公關經驗,我們特別邀請了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的羅尹悅副教授從她調查訪問過多個台灣科學機構公關室的經驗,分享台灣科學公關的角色與困境。

3/19晚上7點到8點半,台北飛地書店見!點這裡報名。
研究發現新病毒和Covid-19一樣可感染人類細胞,
社媒憂慮之外,還有哪些被忽略的資訊?

發現病毒、了解感染、傳播機制,評估潛在的風險,是病毒實驗室的日常——但在實驗室以外的我們,會怎麼理解研究病毒的原因和意義?

2月18日,國際期刊《細胞》(Cell)發佈一篇研究:中國研究團隊發現來自蝙蝠的HKU5-CoV-2冠狀病毒與引發COVID-19的病毒有相同特徵,它們在實驗室環境下,可透過相似機制進入人體細胞。

但如果你打開臉書或搜尋新聞,試圖了解這個研究,會看到「蝙蝠」、「武漢」、「中國」「Covid-19又來」等字眼。當研究的內容與意義被恐懼和揣測覆蓋,更難從新聞中知道目前真實情況,以及能如何面對病毒,我們邀請專家解析這篇研究:點我閱讀

同一週,我們也緊急錄製了一集podcast(點我收聽),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研究,在當下的資訊環境中是如何被解讀、甚至被誤讀的。而良好的資訊環境中,應該如何補充必要的科學脈絡(例如研究背景、實驗限制或爭議細節),讓科學與媒體的價值能真實地呈現,進一步協助公眾理性理解研究真正的意義。
新研究:大腦中的微塑膠,比肝腎還多?

美國與哥倫比亞團隊的新研究檢驗人類屍體,發現大腦中的微塑膠含量可能高於肝臟與腎臟,且12位失智症者大腦中的塑膠濃度最高。目前,微塑膠與失智症的因果關係尚未確立,但這突顯我們需要更瞭解人接觸塑膠的情況,才能評估塑膠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SMC追蹤此議題,關心人體長期暴露塑膠的影響,我們邀請專家解析,研究是否能解釋人類的器官中檢測到塑膠代表的意義,並持續提供科學證據。

完整專家意見:https://smctw.tw/18091/
簡單的支持,能讓我們走得更穩定
關注公聽會:政府第三階段溫室氣體管制目標

2025年是全球檢視氣候政策達成情況、提出更有企圖心的目標,以守住升溫攝氏1.5度的關鍵檢核年。環境部也分別在去年12月30日提出草案預告,並於2月7日舉辦「第三階段溫室氣體管制目標」公聽會,希望為台灣訂下淨零路徑上2030年、2032年的中期目標。

但是這個目標夠不夠有企圖心?台灣是不是能夠實際達成目標?這其中做了哪些評估與考量?我們預期了哪些政策可以達成什麼效益?在現有的資訊中仍未有清楚的說明。SMC邀請專家提供看法,幫助助社會理解減碳挑戰與可行性。

除了專家意見,我們還整理了第三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簡報、2024全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各部門排放估算及專家會議紀錄,供大家參考:https://smctw.tw/18116/
Deepseek出世,
促產業發展及資安問題討論

去年底DeepSeek推出,以較低成本、良好效能、資安問題,引發了全球關注。目前澳洲、義大利、台灣、韓國、日本等國已限制或禁止政府部門使用DeepSeek。而除了關注資安問題,台灣如何在全球AI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值得討論。

AI攸關公眾乃至國家利益。我們邀請了在台灣研究、開發AI技術的專家,解析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新的AI模型、DeepSeek的資安疑慮,以及他們對台灣研發大型語言模型的影響。

除了台灣專家意見,我們還蒐集了英國、澳洲專家對Deepseek的解析,詳情請點閱:https://smctw.tw/18123/
用每天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我們走得更遠
以上是本期電子報的全部內容,SMC開展不同的科學溝通工作,不論是為新聞媒體提供清晰的科學證據,開啟實體科學討論空間,以及用聲音向公眾分享科學媒體資訊,目的是讓科學資訊可以開放、透明地出現在不同的資訊環境中。

你可以:
✔️追蹤並向親友分享我們的社群資訊,讓更多人一起成為改變的關鍵

科學溝通需要行政成本,也需要辦公室夥伴們的時間、精力投入,如果你認同台灣需要更完善的科學溝通環境,成為我們的小額定期捐款人,一起重建社會對資訊環境、對新聞、對記者的信任。

科學的事,我們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