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感謝您打開這封信。本期電子報,SMC繼續為您整理最近一個月影響社會的科學新聞。歡迎您捐款支持我們,持續以科學證據為起點,開啟重要的社會討論。

本月我們關注和處理的議題有:
  • 全齡日本牛肉進口將開放,用科學理解當中的風險管理
  • 新冠感染數連7週上升,如何判斷流行風險與疫苗策略?
  • 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大流行病協定」,大家為何這麼關心?

這三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新聞之外,我們也分享一集Podcast,討論性別制度不平等如何影響科技的研發與使用。
好的科學媒體環境,需要您的支持
食藥署本月修訂規範,
開放進口日本全齡牛肉

過去台灣只開放30個月齡以下的日本牛肉進口,因年齡越大,牛隻受到變異蛋白污染後,感染牛海綿狀腦病(BSE,俗稱狂牛症*)的風險越高,所以此次規範修訂,可能引起消費者擔心。

要回應消費者的擔憂,就需要理解:從牛隻到人體,BSE的傳染風險受什麼因素的影響?以來源國家判斷牛肉的安全性,背後的科學依據是什麼?而以進口規範的科學邏輯而言,台灣用什麼方法控制風險?這次的修訂是否有科學上的合理性?

我們邀請食品科學領域專家解釋以上問題,幫助媒體與社會公眾理解法規背後的脈絡,歡迎點擊連結了解此議題:https://smctw.tw/18691/

(*我們發佈新聞稿給記者時,儘量不使用「狂牛症」一詞,目的是讓該疾病與議題以更準確的名稱出現在媒體報章。)
每天20元,讓一個重要的科學議題被看見
新冠感染人數連7週上升,
科學如何判斷流行風險與疫苗策略

台灣目前正流行NB.1.8.1新冠病毒株。截至5月底,感染人數已連續7週上升,此刻衛福部仍在更新資訊。

目前多國流行的新冠病毒不太相同,台灣人出入境交流頻繁,未來可能面臨多株病毒同時流行的情況。以美國為例,目前流行的病毒株是 LP8.1,美國FDA與衛生部建議用該病毒株,設計今年秋冬的新疫苗。

台灣是否需要更新疫苗?現有疫苗是否仍具保護力?該如何設計接種策略?是必須審慎評估的公共衛生議題,我們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與科學依據,協助公眾理解最新的新冠病毒資訊:https://smctw.tw/18654/
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大流行病協定」,
大家為何這麼關心?

回顧全球首次應對COVID-19,無論是政府、媒體、公眾,乃至科學界與國際組織,沒有制度與經驗,一時兵荒馬亂,出現錯假資訊、資訊延遲、資源分配不均、疾病污名化等問題。今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這份「協定」,是為了整合全球COVID-19的經驗與資源,建立全球防疫合作框架。

每當提起世界衛生組織,台灣的輿論常聚焦在「非WHO成員國」的地緣政治論述,但除此之外,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情可以關注。台灣有優秀的流行病學、公衛研究與醫療整合研究專業,也同樣經歷疾病大流行下的資訊混亂。我們邀請專家解析,這項協定對全球公共衛生的意義,以及台灣在全球防疫中可以貢獻的重要角色:https://smctw.tw/18605/
簡單的支持,能讓我們走得更穩定
除了以上三則新聞,我們還與科學家們處理了以下議題,歡迎您閱讀:

黑熊與人犬衝突再起,黑熊數量與衝突有關嗎?

氣候變遷讓物種往山上跑?成大陳一菁團隊評估全球23個山區,研究結果挑戰舊假說。

《科學有媒有》最新集:
從制度到科學,我們忽視的隱性歧視

這集播出的5/28,正好是世界月經衛生日。你是否可以想像:女性經歷的隱性歧視,甚至會影響到健康(例如孕產健康、月經貧窮,COVID-19期間防護服設計、疫苗施打)。
收聽連結
這集,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的李柏翰老師(Peter),作為編者,帶著新書《隱性歧視》來錄音。我們聊制度,也聊女性在目前的制度下,正在社會中經歷的不平等日常。當我們談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也該談談它是否在不平等的制度之下,忽視了一些人的需求。

Peter每次在大學課堂上問大家,「你們覺得台灣還有性別不平等嗎?」學生都說沒有。但台灣墮胎罪還未被廢除,這裡真的沒有歧視了嗎?這集除了性別,本集還分享了社會科學常常提及的交織性視角,讓我們理解:
  • 為什麼有人感受得到,有人卻從未感受到?
  • 光靠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抵抗不平等嗎?

我們也有YouTube頻道嘍,歡迎訂閱、捐款支持我們,在重要的議題中,開啟重要的社會溝通。
謝謝您讀到這裡。不論是為新聞媒體提供清晰的科學證據,還是用聲音向公眾分享科學媒體資訊,SMC開展不同的科學溝通工作,目的是讓科學資訊可以開放、透明地出現在不同的資訊環境中。

您可以:
✔️追蹤並向親友分享我們的社群資訊,讓更多人一起成為改變的關鍵

科學溝通需要行政成本,也需要辦公室夥伴們的時間、精力投入,我們最需要的,是您成為我們的小額定期捐款人,一起重建社會對資訊環境、對新聞、對記者的信任。

科學的事,我們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