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感謝您打開這封信。本期電子報,SMC繼續為您整理最近一個月影響社會的科學新聞。歡迎您捐款支持我們,持續以科學證據為起點,開啟重要的社會討論。

本月我們關注和處理的議題有:
  • 路透社發布最新國際數位新聞報告
  • 尾流效應如何挑戰風場運營?
  • 回顧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
  • 台灣團隊開發生態監測新突破,有助保育工作
  • 新研究:奈米塑膠會影響小鼠的腸道健康
  • 雲霧帶的溫溼度因暖化而越同步,可能影響雲霧林的生態
  • 得知來源是AI,人對AI同理心的評價會降低

另外,7/16有一場實體活動,我們邀請資深藥師,和大家聊聊「緊急事後避孕藥應否開放藥局購買」這個台灣已經討論近十年的議題。(點擊海報即可付費報名)
成為小額捐款人,免費參與每場活動
路透社最新國際媒體報告:
台灣人怎麼看媒體?世界上的其他人呢?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致力於改變科學資訊在媒體呈現的內容及方式,因此我們時刻關心台灣媒體生態。這封信中,第一則要和大家分享的資訊,是路透新聞研究所於6月17日發佈的《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

今年的報告首次將AI聊天機器人、影音平台與社群媒體納入新聞生態的全盤評估。這份涵蓋48個市場的大型調查發現,全球新聞媒體正面臨參與度下降、信任低落與數位訂閱成長停滯的三重挑戰。

這些趨勢對台灣同樣具有高度相關性。隨著更多人透過社群、影音平台,甚至AI聊天機器人獲取資訊,傳統媒體的公共影響力正被持續壓縮。當碎片化、去中心化的內容生態成為主流,媒體如何維持信任,科學與事實如何被有效傳遞,都是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SMC整理了這份報告的關鍵發現,以及與台灣相關的數據,也邀請台灣的資深媒體從業及研究者解析這份報告。歡迎大家閱讀報告摘要傳播學專家解析,了解全球及台灣媒體環境。未來,我們會持續追蹤全球媒體變化,幫助台灣社會理解資訊如何被傳遞、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與信任。
捐款支持SMC,一起做台灣資訊守門人
「看不見」的風電競爭:
尾流效應如何挑戰風場運營?

上個月,我們留意到,從近期BBC報導到台灣國內廠商的聲明,都顯示離岸風場間的尾流、堵塞效應等相互作用,是風場營運的重要關鍵。

離岸風電是台灣重要的再生能源之一,國際媒體的討論不僅攸關國際社會對台灣能源轉型政策的信任,更可能影響國外企業投資台灣的意願,連帶牽動全球對台灣再生能源產業與淨零目標的信心。

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專家提供觀點,協助公眾理解風場間相互作用的科學背景,指出值得持續追蹤的重點議題,及時回應國內外的關切,為公共討論提供更紮實的依據。
回顧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
對台灣重要的議程內容;跨國海洋專業社群的國際聲明

聯合國於6月3日至13日在法國尼斯連續舉辦兩場全球會議──以科學為核心的「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以及以治理策略為主軸的「聯合國海洋大會」。大會期間,跨國海洋專業社群「海洋知識行動網絡」發表一份全球聲明,彙整五大區域、超過240位參與者的共同關注,聚焦海洋污染、生態保育、在地知識與社群參與等六大核心議題。

SMC為此邀請專家解讀兩場會議和這份聲明的核心內容,以及它們對台灣的可能影響,協助公眾理解,這場國際對話,如何與台灣當下的海洋政策與科學發展相互呼應,以及幫助台灣社會找到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每天20元,讓一個重要的科學議題被看見
亞洲埋葬蟲族群研究:
生態監測新突破有助保育工作

面對氣候變遷下快速變動的環境,全球生態監測與保育工作亟需更有效率的新工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正提供了這樣的解法。

6月18日,中研院的沈聖峰研究員及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團隊透過觀察亞洲埋葬蟲族群的晝夜行為節律,結合機器學習技術,開發出一套能預測繁殖時機的新方法,在長日照條件下可達到95%的準確率。

這項台灣研究團隊在國際生態學領域的重要發表,直接回應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掌握物種繁殖變化,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生態挑戰。

SMC邀請生態學與保育領域的專家,解析這項研究對物種監測、山區生態保育,以及台灣乃至全球保育工作的意義,協助媒體報導應對未來環境變遷的重要知識資源。
新研究:奈米塑膠會影響小鼠的腸道健康

隨著塑膠污染議題從環境問題擴展到健康風險,社會需要更多研究來理解其中的健康影響與作用機制。

國立成功大學與嘉義大學研究團隊,透過小鼠實驗,發現一個值得關注的機制:奈米塑膠可能透過改變小鼠腸道細胞與腸道菌之間的交互作用,干擾腸道菌群,並損害腸道的屏障功能,進一步影響腸道健康。

這項研究提出了奈米塑膠對健康影響的潛在風險,也凸顯了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塑膠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這類研究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但目前證據多來自動物實驗,如何解讀這些結果對人類的意涵,並評估對人健康的風險,科學上仍有挑戰。

SMC邀請毒理學與腸道微生物領域的專家,解析這項研究的意涵,協助公眾理解,奈米塑膠與腸道健康之間可能的關聯,歡迎閱讀。
除了以上研究,我們還與科學家們關注了以下議題,歡迎您閱讀:

各位有去過臺灣棲蘭嗎?棲蘭的森林型態為雲霧林。6月28日,由台灣團隊發布的研究指出,全球暖化的加劇,有可能讓雲霧帶和沿海地區的生態變得比較不穩定。而這項研究的起點,正是以台灣棲蘭的雲霧林為觀察基礎。氣候變遷正如何影響我們身邊的山林與生態系?來看看吧。

6月30日,一篇剛發佈的最新研究發現,即使AI生成的回覆內容,被人評價為「有同理心」,但當人們相信或認為自己得到的回應來自AI時,對回應的同理心評價會下降。我們應如何看待研究結果?如何謹慎的在日常陪伴或心理支持時使用AI?歡迎點擊標題閱讀。
簡單的支持,能讓我們走得更穩定
《科學有媒有》本月推薦:
用AI的同時,你有想過耗能的事嗎?

就連禮貌對AI說一句「謝謝」,也會讓AI在運算過程中耗能。如果你是AI的重度使用者,大概到了這時候才因為節能而棄用AI,已經太晚了。但我們依然可以從「如何使用AI」的角度,聊聊怎麼在AI時代兼顧效率、節能,以及我們與AI間更永續的關係。
收聽連結
來自德國慕尼黑應用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透過實際測量發現,大型語言模型(LLM)規模越大、推理能力越強,就會產生更高的碳排放量;問AI不同的問題,產生的碳排也會有所不同。

本週我們分享這篇研究的同時,也會簡單介紹AI不同模型的運作方式,以及我們提供給AI的資訊,會如何影響環境與我們自身表達的準確度。

BTW,為了我們未來不要後悔,還是要在語言與互動中善待AI夥伴,一起互動出尊重友好的關係,更何況我們還有能力在「如何禮貌」中摸索出好方法。一切都是修行啊各位!歡迎大家收聽本集,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忘我們依然是可以善用小腦袋的人類。

歡迎訂閱、捐款支持我們,在重要的議題中,開啟重要的社會溝通。

謝謝您讀到這裡。不論是為新聞媒體提供清晰的科學證據,還是用聲音向公眾分享科學媒體資訊,SMC開展不同的科學溝通工作,目的是讓科學資訊可以開放、透明地出現在不同的資訊環境中,讓公眾理解科學、媒體以及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

您可以:
✔️追蹤並向親友分享我們的社群資訊,讓更多人一起成為改變的關鍵

科學溝通需要行政成本,也需要辦公室夥伴們的時間、精力投入,我們最需要的,是您成為我們的小額定期捐款人,一起重建社會對資訊環境、對新聞、對記者的信任。

科學的事,我們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