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感謝您打開這封信。本期電子報,SMC繼續為您整理最近一個月影響社會的科學新聞。歡迎您捐款支持我們,持續以科學證據為起點,開啟重要的社會討論。

近期我們關注和處理的議題有:
  • AI功能漏洞致11萬筆對話資訊洩露,如何安全使用?
  • 中國廣東爆發屈公病,台灣有風險嗎?如何防控?
  • 英國科學家借助粒線體捐贈技術,助8位嬰兒誕生
  • 全球塑膠公約政府間談判結果如何?台灣如何受影響?
  • 立法強制議價與設立新聞基金,可否維護新聞業的獨立性與公共利益?
SMC一直以來努力與科學家和記者合作,用盡可能多的科學證據,支持媒體報導與討論重要議題,因此我們時刻關心台灣媒體生態。未來的電子報中,我們會增設與媒體生態相關的專家意見或研究動態,歡迎你留意我們之後的電子報,一起關心台灣的媒體與資訊環境、尋找解方。本期電子報我們關注的是:

立法強制議價與設立新聞基金,
可否維護新聞業的獨立性與公共利益?

如果你是臉書資深用戶,可能會發現,現在的臉書和十年前大不相同。對新聞而言,演算法的出現,加劇改變了新聞生態,以及我們所處的資訊環境,直到今天,各國都在尋找解方。

在台灣,近兩個月,傳播學界與新聞業界發起連署,提出兩項要求:

  • 立法強制議價,要求網路平台(例如Mata、Google)在展示新聞內容時,必須向新聞媒體合理分潤,保障媒體生存
  • 設立專款專用的新聞基金,改善媒體工作者勞動條件,提升新聞報導品質

兩種方法都能維護新聞的獨立性與公共利益嗎?不同的解決方式,可能會為新聞業以及台灣的資訊環境帶來不同影響。SMC邀請了新聞與傳播學者分析連署提案中兩種機制可行性與國際相關經驗(點我閱讀)。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也曾有立法委員提出《新聞議價法》草案,今年6月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也舉辦過公聽會,預計未來會再次出現這一議題的討論。我們意識到,當法案涉及資金與議價,公眾更需要充分的資訊,作為討論與決策的基礎。SMC後續也會開始製作以台灣媒體研究為主題的節目,歡迎你訂閱我們的Podcast《科學有媒有》
捐款支持,讓我們更有能量,追蹤台灣媒體生態
AI功能漏洞致11萬筆對話資訊洩露,
可保護隱私的操作習慣有哪些?

有人認為「反正沒有人知道我是誰,對話被洩漏也沒差」,但許多使用者在對話中上傳仍可能含有個人資訊的文字或文件,難以評估隱私資訊的洩漏風險。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承認,ChatGPT對話可能不具法律上的保密權。

許多人已經將 AI 用於個人的工作、醫療諮詢、財務決策,即使平台承諾隱私保護,法律上AI對話未必具備保密權,使用者仍需承擔資訊外洩風險。8月初,我們留意到一則引述《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的一系列討論,指出約11萬筆ChatGPT用戶對話紀錄遭外洩,包含內線交易、醫療諮詢等敏感內容,且已被網站時光機存檔(Wayback Machine)難以徹底刪除。

SMC邀請專家提供安全實用建議,提供媒體報導與公眾討論可使用的資訊,幫助個人做出更安全的AI使用決策,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廣東爆發屈公病
疾管署將該區旅遊警戒升至二級
台灣有風險嗎?如何防控?

據疾管署統計,自2025年1月1日至8月14日期間,台灣共累積境外移入17起屈公病(亦稱屈躬病)個案,去年同期境外移入個案僅8例。疾管署因此將該區旅遊警戒升至二級。

SMC彙整專家的多元觀點,為媒體記者在這個議題中的報導,提供科學資訊。確保公眾從新聞中除獲取疫情警報之外,獲取更多有助社會防疫的科學證據。其中,趙黛瑜教授指出,「最佳防疫策略還是防蚊」。

而同樣以蚊子作為病媒,這種疾病與登革熱有何區別?屈公病的傳播條件、風險為何?疫苗是否有效?歡迎大家閱讀完整專家意見,或者在SMC的社群快速了解。
每月300元,讓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加入更多科學依據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再次無法達成協議
為什麼?台灣會受影響嗎?

大家可能已經對海邊淨灘、微塑膠危害並不陌生,但你知道嗎?這些和我們日常息息相關的事情,其實不只受國家政策影響,也是國際議題。

上週,全球各國「第六次」齊聚討論「塑膠公約」,企圖建立首個涵蓋塑膠全生命週期的國際規範。然而這場大會最終的談判結果並不理想,各國在塑膠減量目標設定、一次性塑膠限制,以及化學添加劑的管制力度上都無法達成共識,且產業、政府、環保組織各自的期待也有差異。

減塑是台灣社會長期探討與關注的議題,即使台灣不在聯合國內,但國內產業的出口外銷依然受到國際規範的影響。我們邀請專家解析這場國際爭議的重點,供台灣媒體報導時使用,為產業與公眾提供該議題的討論依據。

英澳研究者借粒線體捐贈技術,助8位嬰兒誕生

英國與澳洲研究團隊於台灣時間7月17日發表全球首項粒線體捐贈的臨床計畫成果。研究共協助22名帶有粒線體DNA突變的女性,接受人工生殖技術與粒線體捐贈,最終成功誕生共8名嬰兒,目前他們的粒線體DNA突變比例都低於導致臨床疾病的閾值。這個研究將為粒線體遺傳疾病風險高的女性,未來在生育上多一個選擇。

經這項技術誕生的嬰兒,有來自三位個體的遺傳物質,所以外界稱為「三親嬰兒」,類似的描述與胚胎研究,常常遭到強烈的輿論倫理批評。這個研究原本也有可能變成科學公關災難,但並沒有發生,有賴英國科學媒體中心(UKSMC)多年來協助這位科學家與實驗室,在每一個有研究進展的階段,開放誠實地與參與記者會,解釋公眾疑慮。

可見當一個研究有足夠多的科學解釋機會與社會溝通,媒體和輿論將是科學建立規範的助力,而非科學進展的阻力。
所以這個研究發布之後,除了邀請專家解析,我們還為此錄製了一集Podcast,邀請在台灣報導這個研究的記者宜君聊聊,當記者進入國際科學新聞規範的報導程序,可以如何避免輿論對科學研究的誤解?

對記者來說,不做標題黨,要讓科學新聞傳遞有價值的資訊,如何動用一整個村莊的力氣?歡迎收聽⬇️
收聽連結
簡單的支持,讓我們穩定製作有品質的節目
謝謝您讀到這裡。在重要議題中,SMC不僅邀請可信的專家協助媒體報導,也透過Podcast和大家討論科學、政策與社會的連結。我們努力在資訊的碎片之間,用有證據的資訊,搭起公眾討論的橋樑。

這樣的工作需要長期研究與溝通成本,也需要你的支持。無論金額大小,您的支持,都將直接轉化為我們持續發聲的力量,鼓勵我們持續在台灣社會中複雜的議題上持續與多方溝通。

成為我們的小額定期捐款人,讓我們的聲音傳得更遠,一起借助科學,改變社會討論議題的方式。

也歡迎你追蹤我們的社群,隨時關心對社會重要的科學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