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您好:

5月氣溫逐漸炎熱,大眾對再生能源及天氣的討論度也隨之增加。月初,我們看到社群與媒體上出現了有關「廣設太陽能會影響下雨」的討論,SMC搶在第一時間,邀請大氣科學及建築環境的專家提供正確的科學觀念。專家意見發布後,媒體與查核組織紛紛跟進報導,減少這項錯誤資訊的傳播。

緊接著23日我們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沈聖峰團隊,一起舉辦最新研究發布前記者會,分享「森林砍伐導致的日夜溫差對夜間動物影響」。由於研究基地位於臺灣合歡山,獲得許多媒體關注與迴響,共有20篇以上新聞報導。

一直以來,SMC致力於為臺灣科學家提供良好平台,協助科學家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給媒體。除了讓大眾認識臺灣優秀的科學家,也讓記者們在多元的新聞類別中,為每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留下版面。

我們誠摯邀請各位專家,在您即將發佈重要研究之前聯繫我們,我們相當樂意與您一起成為臺灣科學傳播的重要推手。也歡迎大家點擊捐款連結,支持SMC持續推動科學溝通。
捐款支持

本期精選

最近制定《再生醫療法》,以及《野生動物保育法》、《動物保護法》的修法也都需要科學界提出觀點與實證作為依據,那麼科學家們怎麼看呢?最新研究找出抵抗阿茲海默症的基因、臺灣團隊發表新的潛力癌症療法、新發現病毒入侵細胞的管道、新技術可以使雄鼠體細胞轉變性別,這些最新研究與技術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一起來看專家怎麼說。

中研院的最新研究找出森林砍伐影響物種間競爭的機制,SMC呈現研究團隊的第一手觀點。錯誤的訊息經常換句話說、捲土重來,邀請您一起往下滑,看專家怎麼解析「廣設太陽能板會導致乾旱」的錯誤訊息。

生物醫學

再生醫療技術真的是癌症病患最後的救星嗎?此法律究竟開放了哪些技術?又規範了哪部分的應用?一起來看專家意見。
最新研究找到抵抗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基因、陽明交通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有潛力的頭頸癌免疫療法、研究團隊發現病毒透過特定免疫細胞入侵細胞的機制,這表示我們有新方法可以抵抗病毒或對抗疾病嗎?
已經有研究團隊成功的將雄鼠的體細胞,轉為卵母細胞,並成功發育為胚胎產下仔鼠。未來我們可能應用這種技術來拯救瀕臨絕種的動物嗎?

環境與能源

砍伐森林會影響生物的生存與生物多樣性,看似理所當然的論述,卻鮮少有人細究背後的機制。中研院沈聖峰研究員的團隊耗時十年,找出日溫差影響埋葬蟲與麗蠅間競爭的方式,也呼籲更應重視砍伐森林帶來的日溫差影響。
動物保護跟野生動物保育理應相輔相成,但在實務上有什麼落差?專家們怎麼看法律的修改?
當南部降水減少,各式訊息就會再次討論「大規模設置太陽能板會不會影響降雨」,究竟太陽能板是不是造成乾旱的主因?

近期活動

科學傳播不只科普文章、影片,每一位科學研究者對外解釋研究過程與結果,都是在做科學傳播。我們的執行長璽尹,這個月拜訪位於美國長島的艾倫愛達科學溝通中心,並在5/24的SMC早科學,分享他的見習經驗,歡迎大家一起來聽。

在數位時代中,如何辨識網路裡成千上萬的訊息?如果你錯過了5/28我們的專案主任佩懃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的演講,趕快報名其他場次,一起數位公民LEVEL UP。

誠摯的邀請大家,成為SMC的捐款人,支持SMC繼續做好的科學溝通,打擊科學謠言,傳遞正確資訊。
點我聽分享
捐款支持S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