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您好:

上週末,阿茲海默症研究造假的消息沸沸揚揚,我們今天邀請專家在記者會上說明,研究造假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有怎樣的影響?

6月底台灣出現第一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患者,我們隨即於7月初舉辦「猴痘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邀請4位專家講解猴痘最新研究近況,讓大眾更理解猴痘疫情。

SMC也持續耕耘不同議題,磨刀霍霍地準備9月將參加在英國舉辦的「2022國際SMC大會」、10月的諾貝爾獎更是科學界的盛典!期待每一期電子報都能帶給讀者振奮的訊息。

您每一次的點擊都是一大支持,您的捐款更是讓SMC走更長遠的打氣,請持續關注我們,也請不吝對我們打氣,歡迎定期定額支持SMC!
捐款支持

本期精選

上週末阿茲海默症的研究造假,受到大家的大量關注,這一份研究造假,是否就毀了近年的阿茲海默相關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在7月23日宣布猴痘是「國際公衛緊急事件」,我們在7月初就邀請專家在記者會解析猴痘的最新研究。

邀請您往下滑,一起來關心近期的科學大事。

關於「腦」我們所了解的事

發表在Nature期刊的阿茲海默研究造假,對阿茲海默的科學研究、藥物研發有什麼影響?這是不是代表過去十多年的研究都白費了?專家解釋,造假的論文不會撼動現有Aβ-類澱粉蛋白研究成果。去年我們也邀請專家解析阿茲海默症藥物研究的進展,邀請大家一起關心。
  1. Nature期刊的阿茲海默症研究造假的影響新聞稿
  2. Nature期刊的阿茲海默症研究疑似造假會造成什麼影響的專家意見
  3. 2021年是阿茲海默症藥物研究的關鍵時間點之專家意見
除了阿茲海默症的議題,陽明交通大學的林慶波老師發表研究,指出用AI判斷腦血管的年齡,可作為評估病人腦血管相關疾病風險。
  1. 用AI分析腦影像可知腦神經血管的年齡新聞稿
  2. 最新研究以腦影像預測腦血管年齡的專家意見

猴痘研究解析記者會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猴痘列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我們對於這個過往只在非洲傳播的疾病了解夠多嗎?會不會像新冠一樣大流行呢?
  1. 猴痘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新聞稿
  2. 多國爆發猴痘感染的病例的專家意見

氣候變遷與減碳

斯德哥爾摩+50會議結束後,帶給我們什麼啟示?除了科學研究需要更跨領域的合作,企業的行動也不可忽視。
  1. 趙家緯/斯德哥爾摩+50會議與臺灣永續行動的啟示
  2. 斯德哥爾摩+50會議的專家意見
近期歐洲熱浪頻傳,台灣的天氣也相當炎熱,極端高溫是我們所知與氣候變遷相關性最高的極端天氣事件,邀請您一起回顧「熱」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
  1. 可歸因於人為氣候變遷的熱相關死亡率研究的專家意見
  2. 極端溫度與人體健康線上座談會後新聞稿
  3. 國際期刊呼籲採取緊急行動限制全球升溫保存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健康的專家意見
  4. 公共衛生在大型城市調適計畫的作用的專家回應

關於COVID-19

繼Omicron之後,BA.4、BA.5病毒株可能引發再感染與免疫逃逸的問題,考驗未來的應對政策。然而,當我們將所有的醫療量能都放在COVID-19時,會不會有其他的影響?邀請您一起看專家的觀點,我們中心的專案主任與議題主任,也以專文解釋感染COVID-19與糖尿病的關聯性,以及綿延不絕的COVID-19謠言到底從何產生。
  1. BA.4與BA.5引發再感染與免疫逃逸的能力的專家意見
  2. 全球COVID-19疫情與癌症篩檢的關聯研究專家意見
  3. 鄒硯芳/釐清感染COVID-19與糖尿病的關聯性
  4. 林毓傑/科學謠言與它們的產地

我們知道哪些塑膠微粒的風險?

過去的許多研究推論水中的塑膠微粒會增加病毒附著的機會,但始終沒有直接的完整論證,最新研究在實驗室建立模擬系統,驗證之前的推論。
  1. 附著在水中塑膠微粒的輪狀病毒、噬菌體與傳染性研究的專家意見
  2. 研究證實病毒可在水中塑膠微粒上存活新聞稿

近期活動

不知道你有沒有參加7月11日的講座,聽到我們的執行長璽尹分享,為什麼我們會相信假訊息?錯過了講座還可以購買由IORG出版的《資訊判讀力》,看看怎麼分辨科學新聞與謠言。

接下來,大家也即將在泛科學的Youtube頻道看見我們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需要您的捐款支持,讓我們有更多資源邀請台灣科學家分享專業,破解偽科學,挖掘國內外重要的科學素材給媒體。

邀請您跟我們一起捍衛真實的科學資訊,用科學證據與理性討論重塑我們的世界!
捐款支持

捐款支持

買新書啦~